导读 InWin 迎广科技新款 BR 系列水冷散热器,除了替 CPU 解热外,更具备着「冷头风扇」帮助 VRM、M 2 进行散热,并採用分离式水泵设计
InWin 迎广科技新款 BR 系列水冷散热器,除了替 CPU 解热外,更具备着「冷头风扇」帮助 VRM、M.2 进行散热,并採用分离式水泵设计与 Luna AL120 ARGB 风扇,一次满足散热、风流与灯效的一体式水冷散热器。
规格
型号:BR36、BR24
CPU 脚位:Intel LGA 1200/ 2066/ 2011-V3/ 2011/ 1366/ 1156/ 1155/ 1151/ 1150、AMD AM4/ AM3+/ AM3/ AM2+/ AM2/ FM2+/ FM2/ FM1/ TR4
冷排尺寸(长x宽x高):397 x 120 x 27 mm(BR36)、277 x 120 x 27 mm(BR24)
冷排材质:铝合金
水管:尼龙编织网橡胶管线、450mm(BR36)、400mm(BR24)
水冷头:铜、塑胶、100 x 100 x 75 mm
冷头风扇:长效油封轴承、PWM 400 - 2500 +/- 10% RPM、26.93 CFM (Max.)、2.28 mm/H2O
水泵:PPS, GF、5200 RPM +/- 10%、65 x 50 x 31 mm
风扇:Luna Series AL120、长效油封轴承
风扇转速:PWM 400 - 1800 +/- 10% RPM
噪音值:35.5 dBA (Max.)
风量:82.96 CFM (Max)
风压:2.31 mm / H2O
接头:4-Pin (12V, PWM), 3-Pin (5V, ARGB)
InWin BR36 / BR24 一体式水冷散热器开箱
InWin BR 系列具备主流的 240mm 与 360mm 两种规格,型号也相当好辨认 BR24 与 BR36,这系列主要特色为「冷头风扇」与「分离式水泵」,让散热器除了替 CPU 散热外,同时替 VRM 供电模组、M.2 提供散热气流,并带动机壳内的气流。
BR 水冷採用铜底微水道接触 CPU,并採用尼龙编织网橡胶管线与铝製冷排,而水泵转速在 5200 RPM,至于冷头上的风扇则採用油封轴承,转速为 PWM 400 – 2500 RPM、风量 26.93 CFM、风压 2.28 mm/H2O。
BR 系列搭配自家 Luna AL120 ARGB 风扇,採用 4-Pin PWM 与 3-Pin ARGB 连接,转速为 PWM 400 – 1800、风量 82.96 CFM、风压 2.31 mm/H2O、噪音落在 35.5 dBA。
↑ InWin BR36 与 BR24 一体式水冷散热器。
↑ 外盒则有标示产品尺寸与规格,并相容各家 RGB 灯效。
↑ 箱内包装。
BR24 与 BR36 差异就在于冷排尺寸,BR24 冷排长度 277mm、BR36 则是 397mm,同样都是宽 120mm、高 27mm,而俗称都以安装的风扇数量来称呼 BR24 240mm 与 BR36 360mm 冷排。
↑ BR24 与 BR36。
自带冷头风扇 分离式水泵
BR24 与 BR36 将水泵移出冷头后,改设计了一颗有着三扇叶类似于螺旋桨的风扇,上方圆形开口较大吸入气流后,从下方开孔推出气流替 CPU 周围的 VRM 与 M.2 散热。
冷头风扇转速为 400 – 2500 RPM、风量 26.93 CFM、风压 2.28 mm/H2O,并可透过 4-Pin PWM 控制转速,但预设上冷头风扇会自动启动无论是否有连接 PWM。
↑ 冷头风扇与螺旋桨扇叶。
↑ 这也让冷头造型相当特别,并结合 ARGB 灯效。
↑ 冷头需连接专属连接线。
↑ 铜底接触 CPU;使用前记得撕下保护膜。
水冷的核心之一水泵,则分离至水冷管线上,需透过 3-Pin DC 连接,并建议连接至主板的 AIO_PUMP 插座,并确保预设上为全速运转 5200 RPM;而水冷管则使用尼龙编织网橡胶管线,BR36 水管长度为 450mm、BR24 则是 400mm 长。
↑ 分离式水泵。
↑ 尼龙编织网橡胶管线。
铝製冷排则有着 12 道散热水道与单波铝鳍片。
↑ 铝製水冷排。
↑ 冷排鳍片。
Luna AL120 ARGB 风扇,採用油封轴承、9 片白色扇页,轴芯则有着 ARGB 灯效,而风扇转速为 PWM 400 - 1800、风量 82.96 CFM、风压 2.31 mm/H2O、噪音 35.5 dBA,并採用 4-Pin PWM 与 3-Pin ARGB 连接。
组装时,风扇 4-Pin PWM 需串接至冷头的连接线,而 3-Pin ARGB 则有提供串接线与 ARGB 控制器;只不过风扇出线非常短,因此这风扇只能搭配 BR 水冷使用。
↑ Luna AL120 ARGB 风扇。
↑ 风扇角落都具备橡胶垫。
↑ 4-Pin PWM 与 3-Pin ARGB 接头。
最后配件则依据脚位分门别类,下图左上依序是 Intel 使用的背版、冷头连接线、BR 系列说明书 QR Code、ARGB 串接线与控制器、冷头 / 冷排螺丝与散热膏、Intel / AMD 安装支架、TR4 / 20XX / 115X / 1200 / AM4 等支撑螺丝。
↑ 水冷配件。
冷头需连接 SATA 电源、冷头风扇 4-Pin PWM、冷头 3-Pin ARGB 与 3 个串接 FAN 插座。
↑ 冷头连接线。
倘若主机板的 ARGB 针脚数量不够,风扇的则可使用 ARGB 控制器连接。
↑ ARGB 控制器。
InWin BR36 / BR24 安装说明与 ARGB 灯效
安装方面 BR36 / BR24与一般 AIO 装法相似,初次安装的玩家建议扫描 QR-Code 依据步骤安装;先以 Intel LGA 1200 脚位来安装,先取出 Intel 专用背版并将螺丝往内旋转符合孔位,接着将主机板翻过来之后锁上支撑螺丝。
接着替水冷头卡上 Intel 安装支架并撕开保护膜,即可对準支撑螺丝将冷头阖在 CPU 之上,确认无误后挤上散热膏接着用手旋螺丝帽固定冷头即可。
↑ 装上 Intel 背版。
↑ CPU 冷头装上 Intel 安装支架。
↑ 对準支撑螺丝并使用手旋螺丝帽固定。
↑ Intel LGA 1200 压膏状况。
AMD AM4 安装则相同,先移除主机板预装的扣具后,保留背版直接锁上 AMD 支撑螺丝,并将冷头装上 AMD 安装支架,对準支撑螺丝确认冷头阖在 CPU 之上,然后挤上散热膏并用手旋螺丝帽固定冷头即可。
↑ 移除预装的扣具换上 AMD 支撑螺丝。
↑ 冷头卡上 AMD 安装支架。
↑ 装上水冷后也不影响 DRAM 空间。
↑ AMD AM4 压膏状况。
冷排的安装则依据机壳的配置有所不同,主要都以机壳前方或上方为主,当然也有不少机壳于主机板右侧也有散热开孔,这也是不错的冷排安装位置;只不过 BR 系列连接线较多,因此在整线上会稍微需要点时间。
↑ BR36 灯效展示。
↑ BR36 灯效展示。
↑ 冷头风扇灯效。
↑ 冷头风扇灯效。
InWin BR36 / BR24 散热测试 i9-11900K、R9 5900X
效能测试使用 Intel Core i9-11900K 与 AMD Ryzen 9 5900X 处理器进行测试,搭配的主机板分别为 ROG MAXIMUS XIII HERO 与 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,都同样使用 DDR4 8GB*2 3200MHz。
测试时,CPU 为主机板 Auto 行为,仅调整 XMP 运行 DDR4-3200,Intel 平台则关闭功耗限制,而 AMD 则开启 PBO 功能。
InWin BR24
首先 Core i9-11900K 方面,在预设 4.8GHz 下 AIDA64 CPU 仅 61°C,但还是难敌这代 FPU 的温度,测试时温度飙高至红线 91°C 左右、时脉降至 4.42GHz,还算顶的住没超过降频的 100°C 极限,而 Cinebench R23 压力测试下,时脉则降至 4.7GHz 温度则压在 72°C,至于游戏《电驭叛客 2077》则压在在 4.8GHz、65°C。
↑ InWin BR24 - Core i9-11900K。
接着 Ryzen 9 5900X 在 AIDA64 CPU 压力测试下,时脉落在 4.69GHz 时温度 70°C,而换成 FPU 测试时脉降至 4.6GHz、温度 89°C,至于 Cinebench R23 下以 4.6GHz 运行维持温度 85°C、《电驭叛客 2077》游戏时 CPU 温度 70°C。
↑ InWin BR24 - Ryzen 9 5900X。
InWin BR36
Core i9-11900K 测试,在预设 4.8GHz 下 AIDA64 CPU 仅 58°C,但一样难敌 FPU 大魔王,测试时温度飙至红线 90°C 左右、时脉降至 4.5GHz,而 Cinebench R23 压力测试下,时脉则降至 4.7GHz 温度则压在 71°C,至于游戏《电驭叛客 2077》则压在在 4.8GHz、61°C。
↑ InWin BR36 - Core i9-11900K。
Ryzen 9 5900X 在 AIDA64 CPU 压力测试下,时脉落在 4.7GHz 时温度 70°C,而换成 FPU 测试时脉降至 4.6GHz、温度 88°C,至于 Cinebench R23 下以 4.63GHz 运行维持温度 84.5°C、《电驭叛客 2077》游戏时 CPU 温度 66°C。
↑ InWin BR36 - Ryzen 9 5900X。
从测试来看 BR36 的压制力比 BR24 好一些,不过两者对于高核心 CPU 压制力相近;此外测试加上 VRM 与 M.2 的温度反应,可发现当使用 FPU、Cinebench R23 测试时 VRM 温度都有升高,而 M.2 反而是游戏时被显卡温度给热到提升温度。
但不论是 i9-11900K 与 5900X 的 VRM 与 M.2 温度都相当好,这也是因为 BR 提供的冷头风扇的帮助,下吹的风扇确保气流可替 CPU 周围散热。
在公司冷气房裸测下,若将冷头风扇关闭下测试 AIDA64 FPU + CrystalDiskMark 测试同时进行,可见 VRM 最高来到 57°C、而 M.2 SSD 来到 66°C 的温度,而当冷头风扇启动后则可替 VRM 降低 10°C、SSD 降低 26°C 的温度。
当然这也是因为主机板具备 VRM 与 M.2 散热片,因此透过 BR 的冷头风扇即可带来相当好的散热加成。
↑ 冷头风扇 On / Off 差异。
测试平台
处理器:Intel Core i9-11900K、AMD Ryzen 9 5900X PBO On
主机板:ASUS ROG MAXIMUS XIII HERO、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
记忆体:CORSAIR DDR4 8GB*2-3200
系统碟: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.2
电源供应器: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W
作业系统:Windows 10 Pro 20H2 64bit
总结
InWin BR24 / BR36 一体式水冷散热器,有着不错的散热压制力,可撑住 i9-11900K 的 FPU 压力测试,而在搭配 Ryzen 处理器上藉由散热压制让 CPU 可有着更高的 Precision Boost 时脉与 PBO 启用的效能提升。
BR 系列的冷头风扇,更可替 CPU 周围的 VRM、M.2 等元件散热,只要主机板或 SSD 具备散热片,即可有着更好的散热加成,也顺道解决使用 AIO 散热下,主机板 VRM、M.2 散热较差的问题;至于灯效上则以 Luna AL120 ARGB 风扇与冷头风扇两处为主,再加上风扇、冷头、水泵等连接线,DIY 时要稍微花点时间理线。
售价方面,InWin BR24 台湾售价 NT$3,590 元、BR36 台湾售价 NT$4,090 元,价格上属于中阶的 AIO 一体式水冷,藉由冷头风扇带来更好的散热效果。
来源: InWin BR36 / BR24 一体式水冷散热器开箱测试 / 强化核心散热 分离式水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