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刻舟求剑"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出自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。这个成语用以比喻拘泥于固有的方法或经验,不知变通,不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处理问题。
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乘船过江时,不慎将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入江中。他立即在船舷上刻下记号,认为这样就可以找到掉落的宝剑。当船靠岸后,他便按照标记处跳入水中寻找宝剑。然而,由于船只已经移动,而江水也在流动,他所刻的标记早已不再对应原来剑落水的位置,因此他无法找到那把宝剑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时,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,而不是机械地遵循过去的习惯或方法。只有懂得变通,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,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。"刻舟求剑"这一成语常被用来提醒人们要与时俱进,不要墨守成规,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那个人一样,最终一事无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