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,起源于古代寒食节与上巳节的结合。据传,清明节的由来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有关。
相传,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,曾一度饥寒交迫。他的随从介子推忠心耿耿,不仅在重耳最困难的时候陪伴左右,还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充饥。后来,重耳回国即位,成为晋文公,他广封功臣,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。当有人提醒时,介子推却淡然一笑,说:“我跟随主公,并非为了求取官职。”随后,他带着母亲隐居山林,不愿接受封赏。
晋文公得知后深感愧疚,亲自前往山中寻找介子推,但介子推始终不肯露面。无奈之下,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,希望逼他出来。然而,大火熄灭后,人们发现介子推母子已抱树而死。悲痛之余,晋文公将介子推安葬,并立庙祭祀,同时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,只能吃冷食,以示纪念,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。
随着时间推移,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。清明不仅是祭祖扫墓的日子,也成为踏青游玩的好时节。这一传统延续至今,寄托着人们对先人的追思和对生命的敬畏。清明节的传说让我们铭记忠诚、感恩等美德,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,孝敬长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