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共戴天成语解释】“不共戴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仇恨极深,无法和解的关系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,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。
一、成语解释
不共戴天:意思是彼此之间的仇恨极深,不能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天底下,形容仇人之间势不两立,仇恨至深,无法和解。
- 出处:出自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夫民,神之主也,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。” 后来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也有类似表达。
- 用法: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形容敌对关系非常强烈。
- 感情色彩:贬义词,表示极端的敌意或仇恨。
二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不共戴天 |
拼音 | bù gòng dài tiān |
出处 | 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等古籍 |
释义 | 形容仇恨极深,无法和解,彼此不能共存于同一片天空之下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敌对关系、仇恨情绪 |
情感色彩 | 贬义 |
近义词 | 势不两立、水火不容、仇深似海 |
反义词 | 和睦相处、相安无事、化干戈为玉帛 |
三、使用示例
1. 他与仇人之间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,即使多年过去,也无法释怀。
2. 两国因历史问题而结下不共戴天的恩怨,至今仍难以和解。
3. 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不共戴天,再无回头之路。
四、总结
“不共戴天”是汉语中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极其深刻的仇恨。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,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“情仇”、“恩怨”的深刻理解。在日常交流或文学创作中,合理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。但需注意其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,避免误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