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108部平水韵】在古典诗词创作中,“平水韵”是古代汉语诗词押韵的重要规范之一。它源于宋代,由江西上饶的平水(今属浙江)人刘渊编纂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》,后经元代阴时夫修订,成为后来广泛使用的韵书。清代以后,人们将这部韵书称为“平水韵”,并将其分为108个韵部,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重要依据。
“平水韵”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韵律体系的核心,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了解和掌握这108个韵部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创作古体诗、近体诗等各类诗歌形式。
一、108部平水韵概述
“平水韵”共分108个韵部,按照声调分为“平、上、去、入”四类。其中,“平”又分为“阴平”和“阳平”,而“上、去、入”则为仄声。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,这些字在诗词中可以互相押韵。
由于“平水韵”历史悠久,许多字的发音已与现代普通话有所不同,因此在现代诗词创作中,需结合实际语境进行灵活运用。
二、108部平水韵分类表
韵部编号 | 韵部名称 | 所含字数 | 备注 |
1 | 一东 | 29 | 平声 |
2 | 二冬 | 24 | 平声 |
3 | 三江 | 27 | 平声 |
4 | 四支 | 35 | 平声 |
5 | 五微 | 26 | 平声 |
6 | 六鱼 | 29 | 平声 |
7 | 七虞 | 26 | 平声 |
8 | 八齐 | 25 | 平声 |
9 | 九佳 | 25 | 平声 |
10 | 十灰 | 28 | 平声 |
11 | 十一真 | 30 | 平声 |
12 | 十二文 | 28 | 平声 |
13 | 十三元 | 29 | 平声 |
14 | 十四寒 | 27 | 平声 |
15 | 十五删 | 25 | 平声 |
16 | 一先 | 26 | 平声 |
17 | 二萧 | 26 | 平声 |
18 | 三肴 | 26 | 平声 |
19 | 四豪 | 28 | 平声 |
20 | 五歌 | 26 | 平声 |
21 | 六麻 | 30 | 平声 |
22 | 七阳 | 28 | 平声 |
23 | 八庚 | 28 | 平声 |
24 | 九青 | 27 | 平声 |
25 | 十蒸 | 28 | 平声 |
26 | 一尤 | 26 | 平声 |
27 | 二幽 | 24 | 平声 |
28 | 三侵 | 26 | 平声 |
29 | 四监 | 25 | 平声 |
30 | 五缉 | 24 | 平声 |
31 | 六叶 | 23 | 平声 |
32 | 七合 | 24 | 平声 |
33 | 八月 | 24 | 平声 |
34 | 九屑 | 23 | 平声 |
35 | 十药 | 24 | 平声 |
36 | 十一陌 | 23 | 平声 |
37 | 十二锡 | 23 | 平声 |
38 | 十三职 | 22 | 平声 |
39 | 十四辑 | 21 | 平声 |
40 | 十五物 | 21 | 平声 |
41 | 一屋 | 23 | 仄声 |
42 | 二沃 | 22 | 仄声 |
43 | 三觉 | 23 | 仄声 |
44 | 四质 | 23 | 仄声 |
45 | 五未 | 21 | 仄声 |
46 | 六御 | 21 | 仄声 |
47 | 七遇 | 21 | 仄声 |
48 | 八霁 | 22 | 仄声 |
49 | 九泰 | 22 | 仄声 |
50 | 十卦 | 22 | 仄声 |
51 | 十一队 | 21 | 仄声 |
52 | 十二震 | 21 | 仄声 |
53 | 十三问 | 21 | 仄声 |
54 | 十四愿 | 21 | 仄声 |
55 | 一送 | 21 | 仄声 |
56 | 二宋 | 21 | 仄声 |
57 | 三绛 | 21 | 仄声 |
58 | 四寘 | 21 | 仄声 |
59 | 五未 | 21 | 仄声 |
60 | 六御 | 21 | 仄声 |
61 | 七遇 | 21 | 仄声 |
62 | 八荠 | 21 | 仄声 |
63 | 九锡 | 21 | 仄声 |
64 | 十职 | 21 | 仄声 |
65 | 十一陌 | 21 | 仄声 |
66 | 十二锡 | 21 | 仄声 |
67 | 十三职 | 21 | 仄声 |
68 | 十四缉 | 21 | 仄声 |
69 | 十五物 | 21 | 仄声 |
70 | 一盍 | 21 | 仄声 |
71 | 二合 | 21 | 仄声 |
72 | 三叶 | 21 | 仄声 |
73 | 四帖 | 21 | 仄声 |
74 | 五涉 | 21 | 仄声 |
75 | 六月 | 21 | 仄声 |
76 | 七曷 | 21 | 仄声 |
77 | 八黠 | 21 | 仄声 |
78 | 九屑 | 21 | 仄声 |
79 | 十药 | 21 | 仄声 |
80 | 十一陌 | 21 | 仄声 |
81 | 十二锡 | 21 | 仄声 |
82 | 十三职 | 21 | 仄声 |
83 | 十四缉 | 21 | 仄声 |
84 | 十五物 | 21 | 仄声 |
85 | 一屋 | 21 | 仄声 |
86 | 二沃 | 21 | 仄声 |
87 | 三觉 | 21 | 仄声 |
88 | 四质 | 21 | 仄声 |
89 | 五未 | 21 | 仄声 |
90 | 六御 | 21 | 仄声 |
91 | 七遇 | 21 | 仄声 |
92 | 八霁 | 21 | 仄声 |
93 | 九泰 | 21 | 仄声 |
94 | 十卦 | 21 | 仄声 |
95 | 十一队 | 21 | 仄声 |
96 | 十二震 | 21 | 仄声 |
97 | 十三问 | 21 | 仄声 |
98 | 十四愿 | 21 | 仄声 |
99 | 一送 | 21 | 仄声 |
100 | 二宋 | 21 | 仄声 |
101 | 三绛 | 21 | 仄声 |
102 | 四寘 | 21 | 仄声 |
103 | 五未 | 21 | 仄声 |
104 | 六御 | 21 | 仄声 |
105 | 七遇 | 21 | 仄声 |
106 | 八荠 | 21 | 仄声 |
107 | 九锡 | 21 | 仄声 |
108 | 十职 | 21 | 仄声 |
三、总结
“108部平水韵”是古代诗词创作的重要韵律标准,涵盖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种声调,共计108个韵部。这些韵部不仅是古人作诗押韵的依据,也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演变的重要资料。
虽然现代汉语与古代音韵已有较大差异,但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与创作中,了解和掌握“平水韵”仍然具有重要意义。通过熟悉这108个韵部,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节奏与韵律,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