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逋荡基础意思是什么】“逋荡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,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。它由“逋”和“荡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有其独立含义,合在一起则形成一个具有特定语境的复合词。
一、词语解析
1. 逋(bū)
- 基本意思:逃避、拖欠、逃亡。
- 在古文中常指官员或百姓逃避赋税、兵役或法律责任。
- 例如:“逋税”即逃避赋税;“逋逃”即逃亡。
2. 荡(dàng)
- 基本意思:放纵、无拘束、动荡。
- 也可表示行为不检点、放荡不羁。
- 如“荡子”指游手好闲的人,“荡然无存”指完全消失。
将两者结合,“逋荡”整体上可以理解为逃避约束、放纵无度的行为,多用于形容人品不端、行为放肆,或对责任、义务的逃避。
二、总结与解释
词语 | 拼音 | 基本含义 | 引申意义 | 使用场景 |
逋 | bū | 逃避、拖欠、逃亡 | 多用于法律或责任层面的逃避 | 古文、历史文献中使用较多 |
荡 | dàng | 放纵、无拘束、动荡 | 行为不检点、放荡不羁 | 文学作品、描写人物性格时使用 |
逋荡 | bū dàng | 逃避约束、放纵无度 | 形容人品不端、行为放肆 | 多见于古文、诗词、文学批评 |
三、实际应用举例
在古代文学中,“逋荡”常用来形容那些不负责任、行为不检点的人。例如:
- “此人逋荡无行,不可托付大事。”
- “士人当修身立德,不可逋荡而失节。”
这些句子中的“逋荡”都带有明显的贬义,强调一个人缺乏自律、行为放纵,容易引发社会的不满或道德上的批判。
四、结语
“逋荡”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复合词,其含义主要来源于“逋”与“荡”的组合。虽然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,但在阅读古文或研究传统文化时,了解这一词语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。总体而言,“逋荡”多用于描述逃避责任、行为放纵的状态,带有一定的负面评价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