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何不食肉糜上一句】一、
“何不食肉糜”是一句出自《左传》的典故,常被误认为是古代君主对百姓疾苦的冷漠回应。实际上,这句话的原意并非如此,它背后有着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。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典故的来源及其完整语境,本文将从出处、历史背景、字面意思、引申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 |
原文句子 | “民皆有食,何不食肉糜?” |
字面意思 | 百姓都有饭吃,为什么不吃肉粥呢? |
原始语境 | 晋灵公暴虐,赵盾劝谏,晋灵公不听,后赵盾遇害,史官董狐记录为“赵盾弑其君”,赵盾感叹“吾不复见此矣”。后来有人问:“何不食肉糜?” |
历史背景 | 此句出现在春秋时期,反映当时社会阶级差异与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隔阂。 |
引申意义 | 后人常用“何不食肉糜”讽刺统治者脱离实际、不了解民间疾苦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批评某些人高高在上、缺乏同理心的行为。 |
文化影响 | 成为中文中表达“脱离现实”的经典成语之一,常用于文学、影视作品中。 |
三、结语
“何不食肉糜”虽然看似简单,但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了解这句话的真正出处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政治文化,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加理性地看待一些现象。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对比,希望读者能够对这一典故有更全面的认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