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纡尊降贵的典故】“纡尊降贵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意指地位高的人放下身段,降低自己的身份去接触地位低的人。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尊贵之人主动与普通人交往,表现出谦逊和尊重的态度。
该成语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思王植传》:“(曹丕)每见之,必起立,迎送如礼,未尝以骄慢加于人。其后虽为太子,亦不改其操,终能以德服人。此所谓‘纡尊降贵’也。”文中描述的是曹丕在位期间,对贤士极为尊重,常常亲自迎接、送别,体现出一种谦虚有礼的风范。
此外,在古代历史中,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,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,汉武帝微服私访民间等,都体现了“纡尊降贵”的精神。
纡尊降贵典故总结表
典故名称 | 出处 | 人物 | 内容简述 | 成语含义 |
曹丕待贤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思王植传》 | 曹丕 | 曹丕虽为太子,仍对贤士恭敬有加,不以权势压人 | 地位高者放下身段,尊重他人 |
刘备三顾茅庐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 | 刘备、诸葛亮 |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,请其出山辅佐 | 尊贵者主动降低身份求才 |
汉武帝微服出行 | 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 | 汉武帝 | 汉武帝曾微服私访民间,了解百姓疾苦 | 权力者放下身份亲近百姓 |
周公吐哺 | 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 | 周公 | 周公为了接待贤士,连饭都顾不上吃,体现礼贤下士的精神 | 贵人重视人才,不拘身份 |
总之,“纡尊降贵”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,更是一种品德修养。它强调的是尊重他人、不因身份而轻视别人,体现了中华文化中“礼贤下士”的传统美德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位,都应保持谦逊与包容之心。